网站首页行车地理人文地理观天下缤纷影像论坛
  您当前位置:首页 > 行车地理
嘉阳小火车
来源:私人地理网站 作者:边走边摄 浏览:

1776年,瓦特制造出第一台有实用价值的蒸汽机。从此,蒸汽机武装了人类,让虚弱无力的双手变得力大无穷,迈出统治地球的步伐。嘉阳小火车是蒸汽时代的一个身影。
日军占领华北后,地处中原的焦作面临被日军飞机轰炸的危险。中福煤矿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孙越崎从报纸上看到政府号召沿海地区工厂拆迁到内地的消息,就决心把中福公司在焦作的设备全部拆迁到大后方的湖南湘潭谭家山。1938年5月,日军南下武汉,湖南危急。孙越崎前往乐山勘察矿区情况,组织中福煤矿的员工再次拆迁。同年,中英合资的嘉阳煤矿营业执照由蒋中正颁发,翁文灏为首任董事长,孙越崎为首任总经理。1939年1月1日,嘉阳煤矿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总部设在重庆,矿厂办事处设在马庙溪,后迁至芭蕉沟。当时,全国重要企业撤退后方,燃料紧张,煤矿所采煤炭作为军需用煤,为支援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这个时期嘉阳煤矿生产的煤炭,是由人力沿芭蕉沟6.5公里600毫米窄轨铁路推送至马庙,经小河船队从马边河往下运送到达南岸沱,再由1.6公里窄轨铁路(南朱铁路)人力推送到朱石滩营运总部。

1000.jpg

 

 

 

 

解放后,随着煤炭产量增大,运输成为制约生产的瓶颈,另外马边河修建水电站致小河煤路受阻,政府于1958年批准新建芭石铁路,并在同年8月动工。在政府的号召下,1万多职工、农民、解放军战士全线大突击,人山人海,星夜熬战,开山劈道,移土填壑,架桥筑坝,挖洞拱隧,伐木垫轨,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在1959年7月12日以大跃进式的速度建成通车。通车时把汽车改装为轨型在600毫米轨距以及15公斤/米轻轨上牵引,年底改为小型蒸汽机车(俗称桩尾车,机头无煤水厢),部分路段还是用汽车骑轨牵引煤车。芭石铁路的最大坡度和弯曲度指标在全国铁路史上是罕见的,通车后几年,路基沉陷、塌方、垮岩等灾害不断,牵引机车更换频繁。

101.jpg

 

 

 

 

 

六十年代芭石铁路经过大整治后,形成全线长19.84公里,轨距762毫米轨迹,总长905米的隧洞6个;弧线109段(弧线占全线总长的46%),最小转弯半径70米;最大坡度36.14‰,最大高差238.1米(石溪站海拔363.7米,菜子坝附近海拔601.8米);停车站台7个(由外到内分别是石溪站、跃进站、蜜蜂岩站、仙人脚站、焦坝站、芭沟站、黄村井站)。前期用大桩尾车牵引,后引进蒸汽机车运行。762毫米轨距蒸汽机车大多由石家庄动力机械厂制造,型号为ZM16-4(窄轨、燃煤、粘着重量16吨、4担轮对),牵引力3168公斤,额定工作压力13公斤,最大时速35公里,限速20公里。此类蒸汽机头先后生产有15辆,其中嘉阳煤矿自制2辆。

 

八十年代后期,蒸汽机车严重老化,配件购买及加工日益困难,1991年嘉阳煤矿购买了型号为SJ380A(森林铁路、燃油、粘着重量26吨、380马力)的内燃机车2台,最大时速44公里。由于芭石铁路弯拐多、弧度大,内燃机车故障多、耗油大,不适宜在此线路行驶,1996年起停用。

102.jpg

 

 

 

 

九十年代初,优质煤开采殆尽,嘉阳小火车逐渐演变为运送村民和矿区居民出入芭蕉沟、黄村井的客运火车,但是小火车运营处于严重的亏损状态。科技与环保进程的加快,让很多的历史痕迹正在逐渐消失。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蒸汽机车在全球的逐渐消亡,特别是特色旅游的兴起,嘉阳煤矿凭借特殊的历史背景、人文背景、地理背景等一系列带有符号性的标记,顺利转型为绿色旅游矿山。近几年到嘉阳观光小火车的人与日俱增,还有各国的蒸汽机车迷,不辞万里赶来乘坐“全世界惟一还在正常运行的客运蒸汽窄轨小火车”。

103.jpg

 

 

 

 

小火车全部手工操作,车头和车厢挂靠的时候,铁路工人是链起两根铁链。车厢之间没有通道,每节车厢的司乘人员都挂着一个口哨,这是通知火车发车停车的信号之一。站台人员在电杆上插红旗,表明站内不具备停车条件,在站外等候;插上红绿旗,表示可以正常进站停靠;如果进站时只有绿旗,表明直接通行;准备停车的时候每节车厢列车员开始拼命转动刹车。由于小火车速度不快,加上司乘人员的默契配合,口哨和红绿灯基本胜任。

 

每天出发的小火车,分豪华型车厢和普通型车厢,豪华型有玻璃窗和座位,普通型类似闷罐车。普通型车厢的好处是空气流通,坏处是煤灰要侵入车厢,特别是过隧道的时候煤灰铺天盖地的进来。很多铁杆蒸汽机车迷认为,汽笛、白烟、煤灰、哐当声是火车最纯正的味道,包括车辆吱吱嘎嘎的异响。特别是当汽笛尖锐拉响,白色蒸汽向天空和四周喷射的时候,让人顿觉时空错乱,仿佛回到200多年前热火朝天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时代。

104.jpg

 

 

 

 

 

早期,小火车是随叫随停,可以上车慢慢补票。想早点走或者晚点走,没有关系,上小火车给列车员说说情把车票提前或者推后。遇到紧急情况,可以给司机大吼一声,随时可以停下。遇到赶场天,可以和鸡、鸭、猪混装,甚至体型更为庞大的耕牛也是小火车的乘客。这些都属于蒸汽时代的特色。

 

曾经发生过一个故事,小火车跑到中途停下来1个多小时,因为,一个村民的猪跑脱了,需要抓它回来。列车员,村民,小火车,都适应了如此悠闲的生活。没有熙熙攘攘,没有你追我赶,都是笑眯眯的神色,最多来一句:“不要急,火车会等我们的。”

105.jpg

 

 

 

 

小火车沿途的主要特色有蜜蜂岩、老鹰嘴、菜子坝、亮水沱、黄村站等。蜜蜂岩车站由于弯度大坡度陡,就利用詹天佑发明的"人"字形掉头方式,让火车通过机车掉头的方式实现转弯的目的;老鹰嘴最能够体现芭石铁路修建的难度,此路段在悬崖峭壁上开出来的,火车隧洞穿过老鹰的眼睛;菜子坝转弯半径只有70米,小火车在急弯陡坡上艰难上行,四周是散漫的田园风光;亮水沱由于架桥难度大,开挖隧道成本高,就运土过来填起几十米高的堡坎供小火车穿行;黄村井是嘉阳煤矿解放后开办的第一口矿井,1952年建设,1986年结束开采,现在这口矿井已经重新启用,开办成矿井探险旅游让游客下到百米井巷,亲身感受近现代南方薄煤层开采手段。

106.jpg

 

 

 

 

嘉阳煤矿因其特殊区位和时代背景,整个风格得以完整保留。芭石铁路两侧,遍布着恐龙时代幸存的桫椤树林,还有抗日战争时期的工业遗址,更不乏田园风光。油菜花、竹林、篱笆、鸡狗近在咫尺,似乎伸手可触。 轰隆隆,小火车喷着白烟吐了沿线田园风光满脸的旖旎,哼哧哼哧,小火车哐当哐当又震了农家田舍一趟鸡飞狗叫,并留下一路的煤灰,展现着原滋原味的火车气息。

107.jpg

 

 

 

 

有些全国各地来的职工退休了,找不到地方去,也舍不得走,继续住在铁路边上。还有很多村民,看着小火车长大的,更没有办法走。他们喜欢听小火车与铁轨发出的“哐当哐当”的声音,对于他们来说,这是人间最美妙的一种音乐。生活状态是习惯,更是与世无争的享受。

108.jpg

 

 

 

 

嘉阳煤矿开办以来,一直朝着工人村落方向发展,来的人越来越多,空间越来越拥挤,功能越来越复杂,格局不断被打破,留下一沟一村的诸多历史烙印。青砖修的英氏建筑,土砖砌的苏式建筑,川西南小青瓦建筑,会场式的电影院,杂乱不堪的电线,呼儿唤女的吆喝声和零零星星的小饭馆招呼声包容并存,这里的任何一处都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这里没有惊天动地的风景点,却发现处处有熟悉的景色;这里充满了田园气息,却共生着侏罗纪时代的桫椤树;这里的建筑不算太古老,却烙下抗战时期的印记;这里没有时髦,却传来信息时代的痕迹。

 

万幸,小火车被保留下来,然后以小火车为主线,把周边人文故事还有生态环境捆绑起来吸引城里人,延展了小火车的生命。虽然小火车老态龙钟,锈迹斑斑,但它透露着年代久远的独有的沧桑,并散发出古典蒸汽机那股高雅的韵味,让人非常怀念,这就是情怀。

109.jpg

 

 

 

 

从小火车站走出来,浅滩,沙地,黄花绿草,渔船偶尔横过,白鹤江上盘旋飞翔,让人更加牵挂轰轰烈烈兴建嘉阳煤矿中那些主角们的后来。

 

 

1902年,翁文灏13岁时通过乡试中秀才。

 

 

1912年,翁文灏在比利时法语鲁汶大学(Louvain)获地质学博士。同年回到中国,在北洋政府农商部任职。

 

 

1913年,翁文灏同丁文江等人一同创办了北洋政府地质调查所,在搞地质研究的同时,也招收中学毕业生入学培养。这是我国第一个从事地质研究和培养地质人才的机构。翁文灏同时亦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任教授,曾为清华地质学系主任、兼任代理校长。翁文灏早年表现不欲从政,曾被委为国民政府教育部长但亦未受。

 

 

1932年,翁文灏先生为国民政府所延揽,出任军事委员会国防计划委员会(即资源委员会的前身)秘书长。

 

 

1934年冬天,翁文灏任焦作中福煤矿整理专员,焦作工学院常务校董。同年,翁文灏于考察石油途中遇上严重车祸以致昏迷。得蒋介石关护,指令全力抢救,后来渡过危险。

 

 

1935年12月,翁文灏任国民政府行政院秘书长。

 

 

1938年1月,翁文灏任国民政府经济部长。

 

 

1945年,当选国民党中央委员,并任国民政府行政院副院长。

 

 

1948年6月,翁文灏应蒋介石之邀,任政府行宪后第一任行政院长。任内主持货币改革,在8月推出金圆券取代法币,并以行政方法意图控制物价,结果造成金融失调。同年,被共产党列为战犯。

 

 

1949年春,翁文灏先生脱离蒋介石集团,初居香港,后移居法国巴黎。

 

 

1951年,经毛泽东、周恩来的邀请,翁经香港回到中国,是首名回北京的前国民党高级官员。

 

 

1954年后,获任政协委员,之后主要从事翻译及学术研究。文革中得特别保护而只受少许冲击。曾任中国人民政协第二届、第三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委员、常务委员等职。

 

1971年1月27日,翁文灏病逝于北京,享年82岁。

110.jpg

 

 

 

 

1951年3月7日,62岁的翁文灏拒绝美国政府的邀请,在中共人员秘密护送下,从法国经香港回到北京,在前门车站,他的旧部、儿子一家赶来迎接。据说,老人当时曾痛哭流涕。但是,一家团聚的喜悦只维持了片刻。当天下午,翁文灏就被安排住进了王府井饭店,统战部一位邓姓官员跟他谈了半天,要他起草“反省文件”。 所谓“反省文件”,就是反思个人历史,痛骂“蒋介石反动集团”,并与之划清界限的一份声明。可骂人,恰恰是翁文灏最为难的事情。对他来说,蒋介石不光是曾经的最高领袖,还是他的救命恩人。

 

 

1951年3月9日,翁文灏开始奉命写悔过书。第二天,他交了初稿。在提到蒋介石、宋子文时,他居然还使用了“委员长蒋,行政院长宋”的称呼。自然,检讨没能过关,被打回修改。1951年5月17日,王昆仑突然来拜访翁文灏。王昆仑曾任国民党的立法委员,此时是全国政协常委、政务院委员。他看了翁最新修改的检讨书,认为尚有不足,“必须切实向人民低头,直言认过。十分坦白,人民自能了解,行动便能自由。” 此时,翁文灏形同被囚禁于招待所,已经长达两个多月了。一周后,老部下孙越崎又传达了统战部官员最新意见:“须用人民观点,放下知识分子自尊思想,批评以往政治错误,丢掉包袱,方得新的觉悟。” 社会学家吴景超来探访时,给出的意见更明确——干脆重写一篇,不要多谈自身,要详述蒋政权的重大缺点。 翁文灏绝没想到这篇文章竟如此难做。他告诉吴景超:“此文用意是在解决余回国事,但余未参与勾美反共机密,叙述并无新鲜事实,难符所望。不料作文认罪一事,乃演成如此意外,实感悲苦。” 翁文灏说的是事实。抗战爆发后,翁文灏被任命为经济部长,兼任资源委员会主任委员。在任期间,他致力于发展后方工矿企业,成绩卓著,再加上廉洁自律的作风,声誉扶摇直上。翁文灏廉洁到什么程度?抗战期间,有一个浙江藉妇女,在翁文灏的帮助下开了家肥皂厂,销路很好。这人为了报恩,多次送钱被拒,最后打听到翁文灏的住址,专程送上一些金条。结果,翁文灏勃然大怒,拿起金条,扔到门外。对方觉得尴尬万分,痛哭流涕。最后翁夫人不得不出来打圆场,收了一箱肥皂了事。

 

1951年7月11日,翁文灏将最后一遍修订的反省书交给统战部官员,“蒋集团投靠帝国主义,欺民卖国,一日存在,中国一日不能脱离帝国主义的欺侮……我从前参加他们的工作,实是走了根本错误的方向。”周恩来阅过后,终于放行通过。8月4日上午九点,他终于走出招待所,移居锡拉胡同18号家中。此时距他回国,已经几乎整整五个月时间了。除了先前不愿公开骂蒋,留了欠账,地质学界的糟糕环境,也是翁文灏难觅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因,早在翁文灏回国前,已经有人借用革命的名义,在地质学界进行了声势浩大的批判,指责翁文灏、丁文江等人的学术是反动的。翁文灏非但不能重操旧业,连原地质调查所的成员,也都几乎从不登门。 “韶光逝去似流水,又届生辰只自怜。”1953年 8月8日,翁文灏65岁生日之际,写下这样的诗句感叹世事。没有工作意味着没有收入,只能坐吃山空。一开始,他家住在锡拉胡同18号,月租是12袋通心粉,后来难以维持,搬到南池子飞龙桥11号,月租450斤小米。再后来还是住不起,只能迁到外城区的一个大杂院。

111.jpg

 

 

 

 

翁文灏有四子。抗战时,三个儿子从军上前线,一个儿子干石油工业。次子翁心瀚为国民党空军飞行员,于1944年殉国。抗日战争爆发后,别的达官贵人都把孩子送到国外,但翁文灏却把儿子送到了部队当兵,并且还是飞行员,因为当飞行员要求有文化,翁心瀚受过很好的教育,因此符合条件。翁心翰在印度接受培训,然后到云南执行任务,他驾驶轰炸机。在一次执行完任务返航时,看到日军一个兵营,就对其进行了打击,一直到飞机的油耗尽,最后坠毁在云南的一处高山上。大儿子翁心源是著名石油工程师,却于1970年因被打成现行反革命,在湖北潜江五七干校自杀身亡。翁心源积极鼓励父亲翁文灏回国,为这事跑上跑下。长子之死对暮年翁文灏打击极大,他一连作了以“悲怀”为题的诗十余首,其中如“我今八一犹偷活,哀动全家哭汝灵”一字一泪,另如“深知余日无多少,勉以残龄答盛时”等句犹堪咀嚼,也是谶语,就在次年元月,这个饱经风霜和炎凉的老人走完了他的一生。

112.jpg

 

 

 

 

 

1893年10月16日,孙越崎出生在浙江省绍兴郡的会稽山中一个叫同康村的小山村里。

 

 

1916年,考入北洋大学矿冶科。他学习刻苦,成绩优异,又为人正派,办事有主张,被同学们选为学生会会长。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孙越崎在领导天津的“五四”运动中,曾作为学生代表面对面地和直隶省长曹锐交锋,保护了示威游行的学生。“五四”运动后被开除,然后转入北京大学矿冶系学习。

 

 

1924年,应聘创办北满穆棱(鸡西)煤矿。这个矿名叫“中俄官商合办穆棱煤矿公司”是黑龙江省实业厅与白俄富商谢吉斯合办的。孙越崎和俄国人卜鲁希年科分别被任命为勘矿队队长。

 

 

1928年8日,已经36岁的孙越崎,踏上了出外求学的道路去美国学习矿业。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院深造,并到英、法、德、苏联等国考察油矿、煤矿。

 

 

1932年,回国后任国防设计委员会专员兼矿室主任。带领工程技术人员在陕北延长、延川一带勘探石油,打出中国第一口油井。

 

 

1936年的冬天,孙越崎应聘为中福煤矿公司总经理。中福煤矿是中英合资企业,中方是中原公司,英方是福公司。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为了不使设备落到日本人手里,孙越崎力排中外股东异议,着手拆运中福公司的机器设备南下。中福煤矿是全国在抗战期间唯一迁到后方的煤矿,它像母鸡下蛋,在四川合办起了4个煤矿,大力支持了抗日战争。

 

 

1945年9月,孙越崎任行政院经济部战时生产局东北特派员,接收东北重工业,同时兼任河北平津敌伪产业处理局局长

 

 

1946年,任国民党政府资源委员会副委员长。

 

 

1948年5月,翁文灏出任行政院长,孙越崎担任了行政院政务委员兼资源委员会委员长,拒绝执行蒋介石关于拆迁资源委员会所属工厂设备去台湾的命令,将所属近千个大、中型厂矿企业及三万科技、管理人员完整地移交给共产党。资委会是国民党政府中全体投向中共的唯一的部级机关。

 

 

1949年5月,其爱国行动被国民党察觉,即辞去在国民党政府中所任职务去香港,公开与国民党决裂。

 

 

1949年11月4日,携家眷乘船北上的途中,蒋介石曾派四艘小军舰拦劫,因劫错船只,孙越崎免遇不测。回到北京后出任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计划局副局长,后任开滦煤矿总管理处副主任,河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河北省政协副主席等职。是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历任民革河北省主委、中央常委、中央副主席、中央监察委员会主席、中央名誉主席。

 

 

1951年,孙越崎动员翁文灏从国外回归祖国。

 

 

1995年2月,清华大学发生朱令的铊中毒事件,孙越崎的孙女孙维被卷入,闹得沸沸扬扬。

 

1995年12月9日,孙越崎病逝北京,终年103岁。

113.jpg

 

 

我的思绪来回穿行在以往和现实中不得其解:究竟是你们负了时代还是时代负了你们?

114.jpg

蜀ICP备10203843号    私人地理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