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行车地理人文地理观天下缤纷影像论坛
  您当前位置:首页 > 行车地理
古格王朝
来源:原创 作者:新洋 浏览:

青藏高原西南角,喜马拉雅山脉西段边缘的北侧,有规模巨大的土林地貌。

2.jpg

 

 

 

规模巨大的土林原来是巨型大湖的底部。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引起巨型大湖的底部抬升,造成湖水外泄,湖底淤泥由于天长地久的风化,形成了土林地貌。

1.jpg

 

 

 

象泉河,沿喜马拉雅山脉和冈底斯山脉之间的谷底向西南方向流淌,从土林中间穿越而过,冲出喜马拉雅山脉后汇入齐纳布河,又很快融入印度河中游。

3.jpg

 

  

 

象泉河穿越喜马拉雅山脉的山口,离扎达县城比较远,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就没有精力跋涉这么远过来。

扎达的小环境不适合人类大规模生存繁衍,属于古代各大部落争斗后落败方理想的逃难地。

109.jpg

 

 

 

扎达处于青藏高原西南角的边缘,位于印度平原的北侧,靠近中亚草原,附近是南亚、中亚、西亚、东亚文明交融的通道,著名麝香之路从这里经过。

附近的阿富汗、古印度(巴基斯坦和印度)历来都是民族与宗教战乱的热点。公元前1500年左右,发源于俄罗斯南部草原的雅利安人大规模入侵古印度,开始了白种人大规模进入古印度的历史;公元前600年左右,波斯国王大流士一世征服了印度西北部地区;公元100年左右,兴起于阿富汗的希腊血裔的贵霜帝国灭亡印度;公元1200年左右,发源于阿富汗的突厥人建立的古尔王朝灭亡印度,建立伊斯兰德里苏丹国;公元1526年,来源于成吉思汗大蒙古帝国的帖木儿王朝灭亡印度,建立莫卧儿帝国。

根据历史经验,每一次外族入侵都会引发本地民族的逃亡,从雅利安人入侵古印度开始,遇到大规模白种人入侵也会让印度北部的棕种人逃亡扎达一带。

103.jpg

 

 

 

象雄王朝(《汉书》称羊同)是青藏高原早期古国,公元前1500年就活跃在冈底斯山脉一线,重点区域在阿里一带,向西延伸到克什米尔列城一带,向东延伸到昌都丁青一带。

最初,象雄王朝的人口以及影响主要来源于古印度一带,公元644年左右在冈仁波齐附近的草原上,被来源于古氏羌的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灭亡,从此,西藏的政治文化军事中心从阿里转移到拉萨。

棕种人:古印度原住民;黄种人:古氏羌人,突厥人,蒙古人;白种人:雅利安人,波斯人,希腊人。

12.jpg

 

 

 

公元823年,末代吐蕃赞普朗达玛由于灭佛运动被刺杀,他的两位王子以及王孙因为争夺王位混战了半个世纪。最终次妃一派的王孙吉德尼玛衮战败逃亡阿里,阿里原来的地方势力布让土王扎西赞将女儿嫁给了他,并拥立他为王。吉德尼玛衮逐渐统一象雄主要领域,改称阿里(藏语“我的地盘”的意思)。

121.jpg

 

 

 

吉德尼玛衮晚年,将统治领域分封给三个儿子,长子贝吉衮封于克什米尔的芒域,后来发展为拉达克王朝;次子扎西衮封于布让(普兰),后来发展为布让王朝;幼子德祖衮封于扎达,后来发展为古格王朝。不久,古格王朝灭亡布让王朝,后来,拉达克王朝又灭亡古格王朝,最终,拉萨政权借助蒙古军队把拉达克王朝的势力赶回克什米尔,再次让拉达克王朝称臣。

6.jpg

 

 

 

古格王朝建在土林地区靠近象泉河边的一座独立的土丘上。王宫建立在土丘顶部。

4.jpg

 

 

 

这是从下到上连接整个城堡的主路。

7.jpg

 

 

 

土丘顶部的王宫,通过暗道与下面连接。

114.jpg

 

 

 

除了暗道可以通往土丘顶部的王宫,三面都是绝壁。任何地方都一样,古人建立定居点的第一要素是考虑安全因素。

118.jpg

 

 

 

底部主要是下层人士居住,有大量的洞穴。

106.jpg

 

 

 

洞穴里有简单的储物设施,还有水槽与粮柜。

8.jpg

 

 

 

中部主要是富裕人家的土墙房屋,包括一些衙门的办事场地。

113.jpg

 

 

 

顶部是王宫。

9.jpg

 

 

 

王宫的房屋基本由土墙夯建,少量建筑有木梁。主要建筑外墙刷彩色涂料,一般建筑墙面贴土砖。

10.jpg

 

 

 

王宫四周的护卫墙。

117.jpg

 

 

 

为了安全以及生活方便,人们都是围绕王宫所在的山丘居住,在不大的地方争取一点居住空间,哪怕附近区域地域宽广,也没有人轻易去居住。

11.jpg

 

 

 

古格王朝兴盛于拉萨的宗教变迁与兄弟混战,也毁灭在古格的宗教变迁与兄弟混战。

120.jpg

 

 

 

《私人地理》网站认为:古格王朝的彻底消失,根本原因是战争的毁灭。古代战争,只要不是以占领对方城池为目的,就必须把对方城池彻底毁坏,然后把对方城池的人口迁徙走。这样做的目的,避免对手死灰复燃。

11.jpg

蜀ICP备10203843号    私人地理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