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行车地理人文地理观天下缤纷影像论坛
  您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地理
象雄古道
来源:自驾地理 作者:婉莹 浏览:

象雄古道,西藏象雄古国通往新疆塔里木盆地南缘的西域部落国的道路。

象雄古道,是中国最早的进藏线路。

100.jpg

 

 

 

象雄古道周围的部落王国,最初的族人应该有三个来源:印度河流域的棕种人,中亚草原的白种人,祁连山麓的黄种人。

3000多年以前,白种人雅利安人从中亚草原入侵古印度,建立种姓制度,迫使棕种人沿海岸线和喜马拉雅山脉逃命,部分棕种人进入了克什米尔和阿里地区,建立了部落国。黄种人古氏羌人沿祁连山麓向西迁徙来到新疆塔里木盆地的东部边缘建立小部落国,一路倡导的是血缘融合。

最终,翻越喜马拉雅山脉过来的棕种人,从中亚草原逐渐侵袭过来的白种人,沿昆仑山脉探索过来的黄种人,在新疆塔里木盆地南部且末、民丰、于田、策勒、和田区域相互争斗与融合,建立一系列的西域部落国。

106.jpg

 

 

 

古道的历史,必须要追溯到人类最初文明阶段形成的部落王国之间交往形成的通道。

西藏的早期政权是在阿里地区建立的象雄古国,新疆塔里木盆地南部建立一系列的西域部落国,象雄古国和西域部落国之间由于相互交往形成了最早的道路。特别是张骞开拓西域,新疆塔里木盆地南部成为丝绸之路的重要干线,这条充满商机的丝绸之路南线,肯定会吸引象雄古国积极拓展。

直到唐朝时期,松赞干布灭亡了象雄古国,把西藏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转移到拉萨,以唐蕃古道彻底取代了象雄古道的主导地位。

102.jpg

 

 

 

西藏通往新疆的古道主要有这三条。

从新疆于田县出发,翻越克里雅山口进入西藏阿里地区的象雄古道,这是西域部落国通往象雄古国距离最短的一条。

从昆仑山北坡,翻越克里阳达坂的克里阳古道,被西方探险家称为“叶尔羌之路”。

从新疆皮山县桑珠乡,向南翻越昆仑山桑珠达坂桑珠古道。

101.jpg

 

 

 

“进军西藏,宜早不宜迟。”毛泽东主席的这一重大决策,揭开了69年前和平解放西藏的序幕。1950年5月,彭德怀元帅在一张东印度公司绘制的地图上用红色铅笔圈定西藏西部的一个黑点,这是当时能找到的唯一一张西藏阿里地图,而那个黑点是阿里当时的首府噶大克(今噶尔县)。

西北局命令新疆部队从南疆进入藏北,解放阿里。当时去阿里,只有从普鲁村一路向南经过克里雅的象雄古道才有可能走通。接到命令后,新疆军区司令员王震先派兵侦查南疆通往西藏的道路在只有起点和终点的行军图上找出一条去阿里的路,提出派一个连先行进藏,结论是这次“进军阿里的艰难不亚于长征。”

尽管如此,1950年7月31日,一支由136个操着不同口音的人组成的队伍毅然向阿里挺近,他们身着统一服装,扛着枪,牵着马和骆驼,来到一座与世隔绝的小山村。
村里的原住民对这些外来人很好奇,后来才知道原来他们是新疆军区独立骑兵师进藏先遣连,原番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兵团第2军独立骑兵师1团1连。在村子里稍作休整后,1950年8月1日,先遣连召开了进军西藏誓师大会,主席台上,师长何家产正激情昂扬地发表着演讲,下面排列整齐的战士表情肃穆,稚嫩的脸上露出坚韧的神情,仿佛在诉说着“我们一定完成任务!”

107.jpg

 

 

 

在总指挥李狄三的率领下,先遣连沿着这条古老的高原秘道进军西藏,开始艰难跋涉之旅。行军到世界屋脊,要付出多大代价,先遣连事先并无做任何准备。没有向导,没有敌人,没有道路...但是,死神却已经降临。走上象雄古道时,因为缺氧,战士们接连出现头痛、胸闷、昏迷等症状。当他们开始进入海拔5000多米的红土达坂时,天突然变脸,乌云翻滚,狂风夹着暴雪扑面而来,寒冷,加上严重的高原反应,不少战士先后倒在了雪域之巅。进入藏北无人区后,给养线被大雪阻断,战士们只能打猎自救,过着以兽肉为食,兽粪为火,兽皮为衣,帐篷为屋的原始生活。
一直到1951年5月,随着驮运线的接通,先遣连才从死亡威胁中挣脱出来。于是,为纪念这一行动,象雄古道有了一个传奇色彩的名字——
“英雄古道”。

如今,以象雄古道为核心,组成挖掘和田地区自驾探险资源的一系列环线,被中国自驾地理联合和田文旅局定义为“进藏第九线”。

104.jpg

 

 

 

2020年5月20日,一支进藏第九线勘路的越野车队离开普鲁村,准备沿象雄古道进入西藏。普鲁村,是塔里木盆地南缘于田县阿羌乡昆仑山脚下的一个开阔小山村,村子里住的都是清一色的维吾尔人,但从长相上看与和田地区的维吾尔人还略有不同,脸型和身材多少有点像西藏人。普鲁村坐落于库拉甫河与喀什塔什河交汇一带,气候温和,自然生态环境适于植物生长,村民们世代过着半耕半牧的生活,算是村落中比较大的自然村。

1.jpg

 


车队从昆仑山浅山地带一头扎进普鲁河峡谷,一眼望去,古道险峻,山色狰狞,贫瘠荒芜。

2.jpg

 

 

 

下马威从天而下,由于连日频繁降雨而导致沿线的塌方、落石、滑坡众多,让勘路车队寸步难行。

3.jpg

 

 

 

5月21日,一行人还抱着人定胜天的激情,准备在软土塌方处挖出一条行车通道。

4.jpg

 

 

 

大家一边走一边义务“修路”,完全没有把这天险放在眼里,然而在离苏巴什不远处一个叫白达坂的地方,无法人力清障的山石滑坡彻底阻挡了行进。车队6人只好返回普鲁村寻求装载机支援。经和田地区文旅局梁科长多方沟通下,晚上十一点,犹如天降神兵的装载机终于到了,维吾尔族师傅们连夜辛苦赶工,在凌晨6点为车队清除了障碍。

整整2天只前进了20公里,这是车队此次行程最慢的一回。

5.jpg

 

 

 

5月22日,车队从扎营地出发后,沿着普鲁河谷不断急剧地爬坡,沿途大石横亘,险峻陡峭,有着丰富越野探险经验的王铁男和老迈狼所在的两台车作为先导车探路,一路还当起了搬运工,负责清理拦路大石。

6.jpg

 

 

 

反复通过普鲁河多次后经过一个非常狭窄的河谷

王铁男给这个位置起了一个名字叫“一线天”。

7.jpg

 

 

 

离开一线天没多久,一段从山里伸出来的冰舌覆盖了狭窄的路。这种冰舌不是很厚,也不是很滑,不似在羌塘无人区所看到的那种终年冰层,但这种冰反而更难走,因为要考虑哪些地方会开裂,说时迟那时快,后面的牧马人一头就扎进冰窟窿里了

8.jpg

 

 

 

过冰舌继续往前没多久,看到一个废弃的房子,那就是废弃的矿点,左边的山下面隐约能看到一些用石头堆砌的废弃房子,那是1951年筑路大军盖的临时指挥所。在这里有段分岔路口,左边是当年解放军修的已经废弃的路,右边则是为开矿而修的有路基的路,车队走在矿山路上,速度可以快一点。

9.jpg

 

 

 

随着慢慢抬升的地势进入一片河床开阔的谷地,告别了普鲁河。

10.jpg

 

 

 

硫磺达坂海拔5114米,是青藏高原西北部边缘上的一个标志性的达坂,据说当年测绘部队在这里闻到硫磺的气味很重,就起名硫磺达坂。硫磺达坂是一个360度的观景台,随便从哪边看出去,放眼都是雪山环绕。

图片是硫磺达坂特别陡峭的路,修在山脊上,并非盘旋而上,实地在这里爬坡,不仅考验越野车动力,也考验驾驶技术。

11.jpg

 

 

 

车队在硫磺达坂稍作停顿后,翻过达坂就进入了阿什库勒盆地,一马平川。

12.jpg

 

 


由一个个水洼组成的色格孜库勒湖结了冰连成一片,在阳光照耀下更多姿多彩了。 

13.jpg

 

 

 

 

傍晚,新疆的夜幕还未降临,疲惫不堪的车队赶到阿克苏卡子,结束了当天的勘路行程。之所以叫卡子,是因为这里有个鹅卵石堆砌起来的窝棚,建于半个世纪之前,为当年来此筑路的大军休憩所用。借着这半个世纪留下来的矮墙,旁边又有一条清澈的阿克苏河,这是古道不可多得的露营点,让队员们可以休息停顿下来。

由于海拔有4800米,这一晚大家休息得并不好,高反是一方面原因,主要是太冷了,凌晨1点钟还下了一场风雪,很多人整个晚上都被冷醒了好多回。

14.jpg

 

 

 

 

5月23日,离开阿克苏卡子后,车队遇到的第一个难题是冰河床尽管前一天晚上还下了雪,温度低至零下15度,但昆仑山区到了5月份,温度已经开始慢慢上升,白天太阳升起后,冰下面渐渐融化,如果肉眼可见那冰的颜色不是很纯粹,就意味着那个地方很薄,车行在上面,就很容易掉进去。

这样一段冰河床覆盖在两山之间的路上,长度超过5公里,绕路是不行的,必须由头车慢慢试探着前行,后车也不能跟得太近,因为一旦头车掉下去,后面就要马上用绞盘进行野外施救。

15.jpg

 

 

 

 

整个河床没结冰的地方,就是碎石河道里面掺杂的边缘锋利的碎石在高寒地带,就会化身成一把刀子,媒体车很快就中招了,轮胎被一块不起眼的小石头割破,好在口子并不大,戳了4根牛筋补上,继续前行。

16.jpg

 

 


过了这5公里的冰河床后,就能感觉海拔在慢慢升高,没多久就能看到一座非常庞大、有点像金字塔一样的雪山,那就是脱特拉尕特雪山。

雪山周围,一边覆盖着厚厚的白雪,一边裸露着黑色的山体,放眼望去就是一幅黑白分明的水墨画,耐人寻味。

17.jpg

 

 

 

这边山体风化得非常厉害,碎石漫山遍野。越往上爬,峡谷就越窄,滚下来的石块也就越大、越密集,更怕不期而遇的巨石流。

18.jpg

 

 

 

一边爬坡,一边躲开这些石头,这对车辆动力的要求就比较高了——如果动力够强,压着石头就可以过了;如果动力较弱,就要避开石头,打着方向盘往左或往右选路,在这期间你还是有可能不小心压到石头,动力跟不上就会打滑。

这,也许就是穿越的魅力、越野的意义无论我们准备有多充分在探索与寻迹的路上总要去克服一个接一个已知和未知的困难

19.jpg

 

 

 

王铁男大声喊“前面就是红土达坂了!”,大伙顿时兴奋起来了,因为这意味着车队距离克里雅山口更近了。阿特塔木达坂,海拔5500米,象雄古道上最高的点,红色山坡、红色岩石组成的一个红色世界,所以又被称红土达坂。

红土达坂也是整条线上最危险的地带,走过的人都会产生心理阴影,因为这里有一公里左右的急速下坡毛路,相对高差足有5-700米。这是当年开矿的人随便刨出来的路,年久失修,加上红土的粘性较大,雨雪融化后就特别滑,所以我们从山上往下走的时候,越野车很多时候都是不受控的,只能大概看准了一个方向,然后点着刹车又不敢急刹,因为如果踩死了,车辆很可能就要翻车。

好在热杰普对这条路很熟悉,在他的带领下,6台车都有惊无险地滑到了山底,而当大家回过头来再看这条路,会发现从西藏方向反穿克里雅,要在这里上山会更难

20.jpg

 

 

 

下了红土达坂后路况相对就好了很多,没多久就进入了海拔4950米的克里雅河谷,能看到一片非常开阔的高原草场。但由于海拔太高,自然是没有人来放牧的,让人惊讶的是居然还立了一块牌,上面的行政单位属于普鲁村,也就是说车队离开普鲁村走了这么些天,依然没有离开普鲁村的管辖范围。

在河谷东边的山坡下,有一条深深的沟堑,一条冰河沿着沟底张牙舞爪而下,这便是流入塔克拉玛干的克里雅河。

21.jpg

 

 

 

“火山沟”往前走,就来到了海拔5491米的乌拉英可尔达坂,跟前面的红土达坂差不多高,这个时候有的车辆动力衰减得很厉害了,只能先使用低速四驱,稍微喘口气后再换回高速四驱。过了这个山口后,海拔稍微降低到5000米左右,但车队也不能放松心神,因为这一段路铺着的都是很大的鹅卵石,需要在其间找到相对小的石头,慢慢穿过去。

22.jpg

 

 

 

接着又遇一条堆着大鹅卵石的河,属于克里雅河的上游,保障车坦途在过河道时被翻起来的鹅卵石打到后桥的牙包,当场漏油了。所以在走这些路的时候,一定不能心急,需要在保证车辆安全的情况下缓慢通过,因为车一旦动不了,人要徒步出来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23.jpg

 

 

 

继续往前行就进入一个辽阔的地带,云层压得很低,走着走着,突然下起了大雪,触目所及之处冰雪茫茫,赶路的队员都在心里祈祷着老天不要再让车队出状况了。这样的环境里,指南针没有用,地图没有用,向导没有用,头车靠感觉,后车跟痕迹,体现了一个车队的相互信任以及相互给予的信心。

这个时候人员有没有高反都顾不上了,只能依循着头车摸索的轨迹方向,一直往前冲——大概就是朝南偏西一点的方向,跑着跑着就抵达克里雅山口了。

24.jpg

 

 

 

翻过克里雅山口后,意味着车队这次勘路的艰巨任务完成了,海拔降到5200米左右。出山口之后有一个标志性的地方——河对面的山之间有个大大的河床,从山上看下去时以为没有水,直到靠近时才发现由于冲刷的原因,形成了一个挺深的沟槽,车队去的时候已经结了冰。

30.jpg

 

 

 

开始进入羌塘草原,明显感觉和前面几天的地势地貌完全不一样,山体变得平缓,再也没有糟心的尖石满地、大鹅卵石干河床、峭壁落石。

面对蓝盈盈的邦达措,疲惫的身心一下子被抚慰了。

26.jpg

 

 

 

跑过一段戈壁路后,绕到邦达措的南面往兽形湖的方向朝西走,一路是草原泥土路,由于雨水不足,又被晒过一天,既不会打滑,坑也不算大,越野车跑起来非常舒服。

27.jpg

 

 

 

兽形湖有个检查站,如果你要穿越羌塘草原或是克里雅,一定要经过这个检查站,躲不开的,所以一定要提前办好手续,否则就要被扣车、罚款,非常麻烦。兽形湖检查站有围墙,很多穿越者都会选择在这里扎个帐篷露营一晚。

车队马不停蹄直接奔松西村,前往多玛乡。

28.jpg

 

 

 

多玛乡,阿里地区旅游局工作人员为成功勘路的队员接风洗尘。

29.jpg

 

 

 

中国自驾地理推荐路线里程:约1676公里

行程节点:和田-普鲁村-克里雅山口-兽形湖-松西村-三十里营房

旅程用时:推荐5-6天(线路分成五天,大家可按自己的节奏安排每天在哪落脚)

难度指数:★★★★★

风光指数:★★★★★

最佳出行时间6月-10月上旬

1031.jpg

 

 

 

象雄古道,隐秘在西藏和新疆的昆仑山脉深处,自形成以来就是“冬夏不可行,困难异常”,这条线上有峡谷、绝壁、冰川、火山、高原湖泊,关于它的故事都离不开“艰险和传奇”。

1020_副本.jpg

蜀ICP备10203843号    私人地理  版权所有